最近一段時間,不少老字號美食和地方特色美食紛紛進行互聯網營銷,嘗試以“互聯網+”和O2O模式經營的例子屢見不鮮。在“互聯網+”戰略的驅動下,從地方政府到各個老字號企業,都不約而同選擇了擁抱互聯網。
一直以來,飲食文化都是地方的一大特色,“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飲食文化幾千年來未曾改變。但互聯網時代到來后,電子商務的崛起和O2O模式的誕生,對餐飲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如今,“互聯網+”的東風吹起,將給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帶來什么變化呢?
從電商開始
飲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逐漸淡化
相信很多年輕人真正意識到傳統飲食文化的魅力,是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始的。在十年之前,或許我們看到這部紀錄片時對里面的美食還可望不可求,但在一個電子商務高度發達的時代,區域性的飲食限制正在逐漸淡化。
一般來說,電商對地域性飲食的改變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C2C模式下,很多人在電商網站上開通自己的小店,把當地特色美食放在網上銷售。二是B2C電商平臺的推動,越來越多的食品加工企業,在京東、天貓等B2C平臺上開通旗艦店,一些經過包裝并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地方小吃走上電商的舞臺。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到13.4萬億元,同比增長28.8%,網絡零售總額接近2.8萬億元,同比增長49.7%。電商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飲食文化的區域性特征也開始逐漸淡化。
不管怎樣,傳統電商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地方性飲食文化,卻也僅僅體現在小吃和特產的層面上。而真正改變人們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的,還要歸功于正在不斷壯大的生鮮電商。
O2O興起
生鮮電商掀起另一場飲食變革
這些年來,O2O的概念越來越火,國內的餐飲O2O市場更是被易觀國際評估為萬億規模的潛在市場。
從肯德基、海底撈等連鎖餐飲到全聚德、慶豐包子等傳統美食,再到遍布大街小巷的街邊小吃,無一不和O2O掛鉤。美團、大眾點評等團購平臺引來不少連鎖餐飲企業的入駐,餓了么、淘點點等外賣平臺幾乎把一二線城市大街小巷的小吃店盡數收入囊中。
餐飲O2O和團購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而生鮮電商卻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飲食文化。
2012年被稱為生鮮電商的元年,幾經沉浮之后剩下了天天果園、我買網等垂直生鮮電商網站,京東、天貓、蘇寧等電商平臺的生鮮頻道卻成了最大的贏家。因為《舌尖上的中國》而家喻戶曉的查干湖魚,長時間來因為物流難題僅限于當地市場銷售。京東瞅準了這一行業痛點,在2014年和查干湖品牌所有者松糧集團達成合作。查干湖魚出水后,工作人員立刻對魚進行密封包裝和速凍處理,隨后通過京東的全程冷鏈物流配送,并實現在出庫后24小時內送抵消費者。此舉讓查干湖魚的銷售范圍從吉林擴展到東北三省、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山西、江蘇甚至浙江。
無疑,生鮮電商直接解決了食材的地域性問題,在未來必將有更多的生鮮、食品等搭乘生鮮電商的冷鏈物流,走向全國!盎ヂ摼W+”大潮的到來,將加快這一趨勢的發展。
“互聯網+”時代
飲食文化的未來可以預期
“互聯網+”的時代,已不再單純是電商渠道的下沉,傳統行業主動擁抱互聯網,讓飲食文化的未來變得可以預期。
從近年發生的兩個事件可以看出“互聯網+”對飲食文化的影響,一是京東利用其自營冷鏈配送優勢,在線上銷售青島、三得利等品牌原漿啤酒,打破了原產地銷售的模式,把保質期短且對運輸、包裝、儲存條件要求苛刻的原漿啤酒送到北京、上海、天津、廊坊、蘇州、嘉興6個城市,讓更多消費者有緣嘗鮮。二是以小龍蝦而聞名華夏的江蘇盱眙,其國際龍蝦節已經舉辦了14屆,去年更是拉上京東搞起了互聯網龍蝦節。
當然,“互聯網+”時代下的新飲食文化,對電商平臺、物流渠道、售后保障等有了更大的要求,但從目前來看可行的模式大概有以下幾種。
第一是產地直供。不管是盱眙龍蝦還是原漿啤酒,查干湖魚還是陽澄湖大閘蟹,以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臺采取了產地直供的模式。通過和當地的食品企業進行合作,直接把產品搬到電商平臺上來銷售,既保證了產品的安全性,也縮減了不必要的中間環節。
但冷鏈物流配送能力正逐漸成為衡量產地直供模式是否可行的重要標準,除了為品牌商提供干線運輸、倉儲以及銷售問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了最大的制約因素。京東自營的物流體系成為一大亮點。京東在全國43座城市運營了143個大型倉庫,設立了3539個配送站和自提點。而天貓的解決方案則是通過菜鳥網絡來加強對快遞公司的掌控力,從而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遞送與服務難題。而近些年來社區O2O的出現,也為生鮮產品的最后一公里運輸提供了另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第二種模式是農業電商,不管是眾籌農業還是農村電商,其根本都是把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而擴大銷售范圍。目前涉足農業電商的企業很多,形式也不一,既有京東、阿里等下鄉刷墻,通過鄉村服務站的形式來發展農村電商,也有人試圖用互聯網來改變農業生產流程,進而發展成F2F模式,即家庭和農場的直接關聯。舉例來說,居住在上海的某個家庭可以通過農業電商和中西部的某個農業合作社達成合作,進而直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某種食材。
第三種模式是進口生鮮電商的進一步發展。在物流難題未能很好解決的情況下,生鮮電商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進口產品,不得不通過進口產品的價格優勢來彌補運輸和倉儲成本。去年,京東戰略領投了以進口水果為主要業務的天天果園,而合作之后京東將為天天果園提供物流體系支持,幫助天天果園拓展全國市場。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生鮮平臺擁抱互聯網巨頭和物流大亨,從而共同促進冷鏈物流的發展。
總之,物流仍是最大的制約因素,而盱眙龍蝦、查干湖魚、青島原漿啤酒等選擇京東作為合作伙伴,恰恰是看到了京東在自營物流上的優勢。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快遞收入突破2000億元大關,并實現50%以上的增幅,冷鏈宅配的復合增速在80%以上,相信解決冷鏈物流難題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從食材開始,到飲食習慣,再到飲食文化,都將會因為“互聯網+”的到來而徹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