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br id="8gwur"><source id="8gwur"></source></wbr>

    <sub id="8gwur"><listing id="8gwur"></listing></sub>

    中食網 -> 糧油 -> 正文
    食用油不宜高溫烹調
    時間:2016-02-27 10:46:40 來源:中國科學報


      “熱鍋冷油”炒菜才是正確做法

      近些年來,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仿佛成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代名詞。英國《每日電訊》刊登的報道援引了一位生物分析化學和化學病理學教授的觀點,該教授稱植物油在高溫烹調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醛類物質,醛類物質有潛在的毒性,可導致心臟病、癌癥、癡呆等相關疾病。

      該研究發現,在加熱到180℃一段時間后,相比葵花籽油和玉米油,黃油、橄欖油、豬油產生的醛類物質會少很多,椰子油情況最好,因此該研究人員建議廚房不要用玉米油和葵花籽油。

      傳播標題以偏概全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提示道,國內媒體在對《每日電訊》報道傳播的過程中有矯枉過正的嫌疑。

      朱毅認為,國內報道在經過層層傳播之后精練出一句話:植物油做飯可致癌!笆聦嵣显谠瓕嶒灲Y果中,橄欖油和椰子油在高溫加熱過程中產生的醛類物質也較少。這項研究是這么表述的:食用油在180℃高溫下,葵花籽油和玉米油能產生更多一些的醛類有害物質,黃油橄欖油和豬油會更少,椰子油最少,椰子油和橄欖油都屬于植物油的范疇,所以信息傳播過程中,‘植物油致癌’這種說法自以為是精練出

      一句話,事實上以偏概全,和事實并不相符。所以我認為只能說,部分植物油未必經得起高溫的考驗。‘植物油做飯可致癌’的標題可能造成了社會公眾的誤讀!

      朱毅提示到,全面的說法應該是,在比較不同種類的食用油之后,有的植物油并沒有我們想象得“健康”。

      控量控溫最重要

      朱毅認為,就其影響來說,我們應該尊重這個實驗結果!霸谶^去幾年中,因為一邊倒式的傳播,社會公眾有了這樣一個誤解:只要是植物油,吃多少都沒問題,怎么炒也沒問題。植物油成為了健康的‘保險箱’!敝煲阏f道。

      但是,植物油也是油,也不一定能經歷高溫考驗。在朱毅看來,這才是這個報道對中國消費者來說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根據目前的科學證據,我們沒必要對這些油脂中的醛類物質感到特別恐慌。只要做到

      食物多樣化、營養均衡、少吃高溫煎炸的食物,控制油脂用量,就足以減少包括油脂氧化在內的很多健康風險。

      相比高溫烹調產生的醛類物質,朱毅認為食用油攝入量過多、高溫烹調方式才是首先需要引起國人重視的問題。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食用油攝入總量為每日25~30克!暗覈鞘芯用衩咳諗z入食用油的量太多了,平均每人每天為50克左右。在攝取食用油的量沒有降下來之前,去計較食用油經高溫產生的醛類物質較多的意義不大。吃多少才是最重要的!敝煲憬又f。

      其次,中國人的烹調方式是“無油不歡,無炒不成菜”。朱毅認為,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不能不把植物油當油看。“由于我們現在大多數使用的食用油煙點都在180℃以上,也就是說如果炒菜時油已冒煙,溫度就已經超過上述實驗時的溫度了。所以正確的做法是‘熱鍋冷油’來炒菜!

      總而言之,任何一種油都不能過量攝入,也不能長時間高溫烹炒。在這兩點都做好了的前提下,討論“吃植物油還是動物油”“吃植物油中的哪一種”才有意義,后者也是最次要的一個問題。

      朱毅建議,盡可能減少用油量,控制在每日25~30克,盡可能降低烹調溫度、減少烹調時間。不管是用哪一種油,高溫長時間烹調都是無益的,常見的高溫爆炒、煎炸的烹調方式都要少用,并盡量不要重復使用食用油。

    分享到:
    中食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食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食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食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食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2427031969 郵箱:2427031969@qq.com。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