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br id="8gwur"><source id="8gwur"></source></wbr>

    <sub id="8gwur"><listing id="8gwur"></listing></sub>

    中食網 > 飲品 > 正文
    飲料企業如何應對行業整體性衰退
    時間:2016-02-16 08:08:41 來源:中國食品報

      剛剛過去的2015年,飲料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從可口可樂、娃哈哈、 匯源、康師傅等行業巨頭,到數以萬計的中小企業,同比銷售額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加多寶和王老吉雖然沒有公布業績,但是從一線市場反應來看,情況也不樂觀。

      有食品飲料品牌策劃專家表示,這是第一次出現各大飲料品牌全面失守的情況。從國內外飲料巨頭的數據分析看,飲料行業整體性的衰退已經到來,2016年飲料市場依然身處 “寒冬” 之中。

      飲料巨頭

      業績下滑警示行業

      2014年,娃哈哈聲稱下滑7%; 2015年,娃哈哈干脆沒有公布具體業績。但從各方面了解的信息來看,情況更為慘淡。不夸張地說,娃哈哈的下滑可以看作是飲料巨頭們整體業績的一個縮影,頗具代表性。

      對于娃哈哈業績的下滑,宗慶后認為是環境變化、消費趨勢改變、渠道改變和媒體接觸習慣改變,影響了娃哈哈的銷售增長。陳瑋表示,認同宗慶后的觀點。但除此之外,還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視,甚至必須引起整個行業的重視。

      一是新品創新能力的下降。娃哈哈雖然貴為國內飲品企業龍頭老大,但在新品開發流程、新品管理制度、新品營銷策劃等環節,仍然是跟隨模仿為主,是拿來主義。當整個經濟、行業增速都下滑時,必然會出現各個企業的產品同質化。在一二線城市,消費者會選擇該品類的開創品牌;在三四線城市或者區域市場,又有當地品牌的阻擊。如果沒有創新型產品出現(或者營養快線這種相對創新型產品),飲料企業2016年的日子不會輕松。

      二是自身品牌的老化。這個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祹煾档钠放评匣瘺]有娃哈哈這么嚴重,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雖然面臨品類老化的問題,但是在品牌活力、品牌形象的創新、 品牌年輕化上做得很好。娃哈哈一直缺乏一個比較聚焦的品牌核心價值,導致品牌形象模糊,甚至給人比較土氣的感覺。

      三是盲目多元化的負面影響。無論基于什么出發點,多元化都會在客觀上分散企業家精力,牽扯到企業的人力、物力分配。娃哈哈的問題在于,在過去幾年其介入了太多行業,如奶粉、商場、白酒等;而多元化產品又是跟隨式開發,不是基于消費者體驗的創新開發,造成所涉及的項目成少敗多。

      傳統企業

      “年輕化”任重道遠

      現在的娃哈哈正在積極推進“年輕化戰略”。體現在營銷創新方面,以往相對保守的娃哈哈,也開始嘗試飲料行業營銷新玩法,積極而迅速地擁抱新技術,全方位發力新媒體互動營銷。小陳陳是娃哈哈近年來比較有創新的產品,采用了互聯網的思維、包裝,渠道也在互聯網首發了。但是,由于這是一個過于小眾的品類,難以快速做大。加上定價過高,注定了這個產品難以熱銷。

      積極的一面是,娃哈哈已經認識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不利的一面是,娃哈哈骨子里的東西僅靠幾個口號、一種戰略很難得到扭轉。畢竟,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變一個幾百億的企業理念任重而道遠。從目前來看,娃哈哈如果真能把品牌活化落到實處,對之前較土的包裝、產品傳播方式進行改變,相信還是能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反之,則不樂觀。

      中小企業

      須學會局部化產品創新

      如果說大企業還可以采取拿來主義+跟隨策略,那么中小企業再用這一招就更難了。實際上,中國當前的飲料行業,渠道紅利期、人口紅利期都已經過去,抄襲某款飲料一戰成名的機會也幾乎不存在了。綜合作用的結果,導致整個行業新品存活率越來越低。

      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必須逐漸拋棄純粹的拿來主義,而要學會局部化的產品創新。同樣的飲料品類,產品包裝、名字上是否有創新?統一的小茗同學冷泡茶就做得不錯。當然,產品概念上的創新,也能讓新品有一席之地,比如生榨椰子汁、山楂飲料等。與此同時,產業鏈的優化或創新模式,也應該引起重視。某些小品類飲料的原材料比較稀缺,如果掌握產業鏈的上游,做條小池塘里的大魚,也不錯。藍莓汁、馬蹄爽、桑葚汁、楊梅汁,都是這種類型的產品。

      面對2016年的寒冬,中小飲料企業不能再繼續做山寨工廠了。只有完善自身的營銷管理流程,逐步樹立有品牌思維,才有機會在細分市場里存活下來。

    分享到: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