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不到一年,就榮登素有“美食寶典”之稱的《米其林指南》推薦餐廳榜,這對位于美國曼哈頓東村的中餐廳“麻辣計劃”來說,無疑是一件值得興奮的事情。

《米其林指南》是法國知名輪胎制造商米其林公司所出版的美食及旅游指南書籍的總稱。1931年,米其林公司開始每年為法國餐廳評定優良,并增加星號標志,80多年來,“星級推薦”逐漸成為米其林指南中傳播最廣的部分,也是美食界的權威指標。如今,餐廳指南系列至今已編纂29個版本,覆蓋28個國家,總銷量超過3000萬本,成為享譽全球的“美食寶典”。
而就在近日,“麻辣計劃”這家剛開業不到一年的中餐廳,就登上了米其林推薦餐廳榜,這份光環與幸運背后,是其創始人對極致美味的追求。一年前,當大部分20歲出頭的年輕人還在忙學業或找工作的時候,24歲的中國姑娘康寧(英文名Amelie)就已經與自己的幾位小伙伴一起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在美國曼哈頓籌資開辦一家地地道道中國味兒的私房菜餐廳——麻辣計劃。

2010年,康寧從北京到紐約留學,后畢業于美國頂尖餐飲院校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餐飲藝術與管理專業。盡管年輕,但康寧現今已擁有豐富的行業工作經驗,她曾就職于米其林三星主廚Daniel Boulud的餐廳,并且在紐約精品米其林一星中餐廳傾國(China Blue)擔任過經理。如今,這位90后中國女孩,不僅是專業大廚,還是一位擁有一級證書的專業調酒師和鑒酒師。
踏出國門,選擇在異國他鄉開一家中餐館來作為自己的創業之路,康寧的初衷頗為令人感觸,“在美國一提到中餐,大多數人就只會想到美式中餐或是外賣!痹瓉恚瑒偟矫绹痪,康寧便意識到根據顧客的評價及菜品價位判定,中餐在美國的地位只是居于“二等地位”,遠落后于意式料理和日本料理等具有民族特色美食。
對于這一現象,歷史學家劉海民曾在他的著作《從廣東餐館到熊貓快餐》中記錄了中餐館在美國的發展歷史,“主流美國餐飲市場對于中國食品的定位不是精致的餐點,而是廉價的民族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世紀60年代那些專賣雜碎的餐館。
盡管1965年的《移民法》給美國帶來了一批新的中國移民,這使得中餐館提供的餐食種類更多樣,但中餐在美國的地位,以及其“廉價”形象依然沒有改變。
“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一點一點扭轉和顛覆中餐館在美國人眼中的固有形象!笨祵幷f。為了將這一目標變為實際行動,康寧找到了自己的合伙人艾萌,這位同樣來自中國的90后女孩,是紐約大學金融工程專業研究生二年級的學生,也是康寧多年的好友。

其實,與康寧一拍即合的并非只有艾萌,在了解到康寧的真實想法后,兩人越來越多的好朋友都主動加入其中,成為“麻辣計劃”背后的強大“后援隊”。
記者了解到,“麻辣計劃”的店址選在了紐約新興青年文化的聚集地東村。東村的歷史感、多元化、自由不羈的個性標簽,都與“麻辣計劃”所營造的氣氛相吻合。
為什么康寧和她的朋友們會選擇麻辣香鍋作為創業的首選?原來,紐約是世界美食之都,可真正像樣的中餐卻少之又少。有業內人士指出,唐人街和法拉盛的中餐廳很少注重食物本身之外的美食體驗,做出的麻辣香鍋幾乎完全用火鍋調料做底料,以過度的調味品彌補食材本身質量的不足甚至不新鮮。而環境好又尊重食材的高檔中餐廳又都是為了迎合西方口味而改良過的fusion,真正忠實于地道中式口味的屈指可數。
“‘麻辣計劃’的建立正是為了彌補紐約美食界中式餐廳的不足,不光要賣真正的地道中餐而且要將美食做成全套的體驗。”康寧認為,中餐就是中餐,不需要改良。這就是為什么“麻辣計劃”特地從國內請來有十余年經驗的主廚,用有機健康的季節性食材和自家熬制的辣油底料,配上懷舊工業范的環境設計,以及一流餐廳的服務水準,讓紐約客們看到中餐的新面貌。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想要顛覆中餐館在美國人眼中的固有形象僅靠“麻辣計劃”或許是遠遠不夠的。對此,康寧也呼吁,“希望有越來越多像‘麻辣計劃’這樣的中餐館出現,能夠讓在美的中餐廳整體水平得以改善和提升。”
“作為一名創業者來說,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美國求學并留在這里,那么像‘麻辣計劃’這樣的中餐館的市場勢必也會因此擴大,中餐的市場發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康寧頗有信心地告訴記者。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食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食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食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食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2427031969 郵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