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指南通常會遭受各種質疑,其被指責并沒有一定的證據,或者不具有可持續性以及并不能與營養科學所聯系。同時,有人也認為,這些膳食指南并不能夠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如今對于我們而言,或許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膳食指南的目的了。
膳食指南眾口難調?
關于膳食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僅有4%的澳大利亞人能夠滿足膳食指南的建議,尤其是當談及攝入足量的蔬菜時。因此,我們是否能夠更容易地制定出達到目標的膳食指南呢?比如,將每天“5+2”模式(5份蔬菜+2份水果)作為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時,我們就應當從傳遞一種積極的信息開始,鼓勵人們多攝入水果和蔬菜,通過分解成多個步驟或許就能夠幫助人們實現這種飲食方式。比如,今天多攝入一份水果,明天可以再多攝入一點……以此類推。
當推薦平衡或健康飲食時,營養專家們通常會說“凡事都有度”。一般而言,很多人都并不會對攝入的高糖或高脂飲食進行限制;蛟S,我們需要享受食物的美味,同時并不會因為吃了這些東西而感覺內疚,或者是將其作為一種療法。當說到如何避免一些自由可支配的食物時,我們的大腦此時或許并不會發揮作用,大腦通常會通過多種“連線”來尋找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和飲料,這能夠刺激大腦中多巴胺的釋放,而多巴胺是一種“快樂激素”,能夠幫助控制大腦的獎懲機制和“快樂中心”。
關注營養還是食物?
同證據基礎的復雜性一樣,膳食指南中的建議往往會隨著時間延續而被改變。曾經,膳食指南非常關注人們日常攝入或者應當避免的一些營養物質,比如脂肪或糖分的類型等。但研究人員對單一營養物的態度也在不斷改變,比如,20世紀80年代提出脂肪對人心臟健康有害,最近糖類也被貼上了公眾健康頭號敵人的標簽。
如今,我們依然會被推薦攝入或避免攝入某些營養物質,應當繼續遵循營養物質向食物的轉移。比如,我們并不會僅僅攝入單一的營養物質,而且這種轉變未來應當走得更遠,相比只關注如何避免高糖分或脂肪的飲食而言,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推薦的非自由支配飲食的相關信息,世界衛生組織將其稱之為最小加工食品,包括蔬菜、水果、瘦肉、魚類以及谷類食物等。
我們需要清楚的是,制定膳食知道到底為了干什么?膳食指南難道就是為了全民的健康飲食或者是預防人們體重增加的一種指導準則?對指南進行簡單回顧,就可以發現,實際上在全球范圍內,詞語“肥胖”出現的頻率似乎是詞語“過重”和“營養不良”出現頻率的4倍以上。
膳食指南是面向一般人群的,因此其目的并不應當是治療疾病,或者僅僅是降低個體患病的風險;相比重點關注肥胖而言,我們應當盡量嘗試或者關注維持機體健康的飲食方法。比如,我們應當提供一些能夠維持機體衰老過程中維持肌肉量的相關營養信息,因為在老年人群中經常會出現此類問題從而導致老年人患病甚至死亡。
當我們重新思考膳食指南的目的時,膳食指南中所包含的以及應當傳輸什么樣的信息,人們應當怎樣吃得更健康等信息或許就應當被考慮進去。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食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食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食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食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2427031969 郵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