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取消了110個綠色食品產品的標志使用權,進一步釋放了“發現問題,堅決出局”的信號
對于此現象,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消費者不具有辨別該類產品真偽的技術能力,更多地依賴于認證機構的監管以及行業自律,但是目前這些都不能滿足建立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有序市場的要求。
可疑的“貴族身份”
“‘有機’實際上是一個非?茖W的概念,比如說歐盟的標準:只有當某一產品100%的配料,農產、非農產和添加劑均符合該法令要求時,該產品才能在銷售標簽上注明為有機產品。”鄭風田說。
他所說的法令就是歐盟于1991年7月22日就已開始實施由歐洲共同體頒布的NO.2092/91農產品有機生產法令,從而統一了有機生產的農產品和食品的生產、加工、標簽和認證標準。它規定100%的配料為有機成分,少一點都不行。
中國在有機食品的規定上也參照了國際標準:生產基地在三年內未使用過農藥、化肥等違禁物質;種子或種苗來自自然界,未經基因工程技術改造過等。在這種嚴格的標準之下生產的“有機食品”變得十分昂貴。以蔬菜為例,有機蔬菜的價格普遍高出普通蔬菜2-3倍,堪稱菜中貴族。
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產品,這三個產品構成了一句說起來很連貫的句子:綠色、有機、無公害。但對于三者之間的差別,卻鮮有人能說清楚。
鄭風田直言,無公害與綠色食品的概念在未來都可能會消失。綠色食品的概念最先出來,實際上是學習國外的,但是拿過來之后我們把這個概念泛化了,本來綠色食品的認證標準就比國外有機食品的還要低,后來又出來一個更低標準的無公害認證。這樣就形成了三個不同的標準一起存在的現象,而且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認證之后缺乏監管,且不跟國際接軌。
作為最貴也是最高標準的有機食品,禁止使用一切化肥農藥;根據中國綠色產品發展中心的介紹,作為中配版本的綠色產品是指產自優良環境,按照規定的技術規范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產品安全、優質,并使用專用標志的食用農產品及加工品,其并不拒絕使用化肥農藥;無公害實際上是最低的市場準入標準,其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但是不能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化肥。
“無公害本身的標準就很模糊,不禁止使用化肥農藥,想用多少誰來管?綠色食品有兩個標準,高標準的相當于有機食品,低標準相當于無公害食品。比如綠色食品分為A級產品,允許限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一些毒性低微、殘留時間短的、容易清除的一些低毒高效的農藥。AA級有三年的轉換標準,很多東西不讓使用,已經接近于有機食品標準了。所以這個事情總有些奇怪的地方!编嶏L田認為,有機食品的概念最先在國際發端,但是這個概念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之后,實際上延伸出三個概念,“綠色”的概念已經泛化了,和普通食品相比,高到什么地方很難說出來。
“綠色食品”概念的中國化
自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后,許多國家從農業著手,積極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以減緩石油農業給環境和資源造成的嚴重壓力。在這種國際背景下,我國決定開發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并且將它們定名為“綠色食品”。“實際上,綠色食品以及無公害食品的概念是一個中國化的產物,國際上并沒有‘GreenFood’。”鄭風田說。
1990年,中國正式宣布開始發展綠色食品!熬G色食品工程”首先在農墾系統正式實施。在“綠色食品工程”實施后的3年中,完成了一系列基礎建設工作,主要包括:農業部設立綠色食品專門機構,成立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總公司、綠色食品辦公室等經營和管理機構,并成立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通過委托全國各地分支管理機構,協助和配合中心開展宣傳。
此外,還頒布了《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等有關管理規定;對綠色食品標志進行商標注冊,確立了標志的權威性。1993年,全國綠色食品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峰,當年新增產品數量達到217個。
2002年,農業部在《全面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中指出,“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目標是:“通過健全體系,完善制度,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施全過程的監管,有效改善和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力爭用五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食用農產品無公害生產,保障消費安全,質量安全指標達到發達國家或地區的中等水平。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應積極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隨著“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全面推進,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三個概念體系建立完成,形成了一個高中低標準并行的農產品市場。到2003年底,全國認證企業總數達到2047家,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總數達到4030個。2003年,綠色食品產品實物總量達到3260萬噸。
同年年底,農業系統有機食品認證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展開。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以及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人們對于綠色、有機食品的市場認可度水漲船高,也更愿意消費帶有該類標識的產品。
根據農業部統計數據,自1990年啟動綠色食品工程以來,目前,全國綠色食品企業已超過1萬家,產品接近2.5萬個,基地面積近2億畝,部分產品已占主要農產品總量的5%至8%。自2003年農業系統有機農產品認證啟動以來,全國認證企業接近1000家,產品接近4000個,且數量還在增加。
“這么大規模的認證企業,監管能否跟的上就是個問題了。比如負責認證的機構,總共就那么多人,發證是一方面的工作,監管實際上也應該是很重要的工作內容,但實際上,卻無法做到進行全面的監管,就導致很多的認證企業并沒有完全遵守標準執行生產經營,市場上充斥各種亂象!编嶏L田說,而且,與歐洲等地區相對比又缺乏行業自律以及行業內協會組織的自發監管。
真有機是微利
假有機是暴利
山東燎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愛紅說,以綠色黃瓜為例,為了讓菜農有積極性,公司收購價比市場價每斤高2毛錢,再加上分揀、貼牌、包膜、損耗等,每斤成本至少增加1元。此外還有企業員工工資、物流運輸、超市導購員工資等費用。李愛紅說:“不用農藥、化肥,人力成本大大提高。真正的有機蔬菜,價格為普通蔬菜的數倍甚至10倍才能保本!
壽光菜農之家聯合社理事長朱在軍說,在超市這個環節,銷售成本一下子提高了。一些超市的進門抽成費高達20%,而且按品類收入場費,結算時間長達半個多月。
“我有一次碰到黑龍江種五常大米的農民,他說我們現在虧得一塌糊涂,賣不出去,因為我的東西成本高,比別人要貴,市場流通的假的五常大米在那賣,他們的成本沒有我這么高。這就導致真正的有機食品的生產者最后生存不下去,劣幣驅逐良幣!编嶏L田說。
鄭風田認為,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原因是對認證部門的監管還有待加強。認證的機構應該是終身負責制,但是現在對于他們的制約比較弱。檢測環節也有漏洞。
實際上,對綠色食品的認證標準有很多項內容。以綠色食品標準體系框架為例,綠色食品標準體系中現行有效標準125項,包括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生產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和包裝貯藏運輸標準四部分,貫穿綠色食品生產全過程。
比如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標準,根據農業生態的特點和綠色食品生產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充分依據現有國家環保標準,對控制項目進行優選。分別對空氣、農田灌溉水、養殖用水和土壤質量等基本環境條件做出了嚴格規定。
“很多認證企業也是為了生存需要,所以他們會把發了多少證書當做自己的業績,至于是否能按照標準執行,這個就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內了。正常來說,認證機構認證了100畝規模的產品,那么企業就只允許售賣100畝的產品,如果賣出去的多了,那么肯定要受到認證機構的監管!编嶏L田認為。
當前綠色食品產業最主要的管理機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將其認證、監測、監管程序概括為“依托我國農業系統,創造性地采取委托管理方式”。其表示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一個由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和各級綠色食品管理機構為主體、環境監測和產品檢測機構為支撐、以社會專家為補充的工作體系,形成了共同推動事業發展、工作各有側重的體制安排和運行機制。
目前,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委托的地方綠色食品管理機構有42個,其中省級35個,地市7個;各省委托的地市管理機構180個、縣級管理機構840個。全國各級管理機構現有人員約2400人。全國共有綠色食品環境定點監測機構71家,產品定點檢測機構38家。綠色食品專家隊伍由覆蓋全國各地、分布70多個專業的439名專家組成。
監管部門必須
做“有牙的老虎”
“消費者沒有能力鑒別、企業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認證機構缺乏監管的力量,而且違法者的違法成本較低,這些都是導致綠色產品、有機食品市場亂象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政府監管部門變成‘有牙的老虎’!编嶏L田說。
實際上,2012年10月1日,號稱史上最嚴的《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新規大幅提高了抽檢率和處罰力度,旨在整頓魚龍混雜的綠色食品市場。新規規定,“綠色食品”頭銜有效期只有3年,期限一到必須重新認證。而在此前,產品的認證都是終身制。新規出臺前的辦法,只提到對產品進行檢測,至于怎么監管卻沒有詳細規定。但新規更加注重監管,大幅提高抽檢率。
“史上最嚴新規把認證機構變成了只有23家,去掉了很多。認證部門以前是只管認證,不管之后的跟蹤監管,以前是沒有的。現在一年會去看幾次!敝袊r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說。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也采取積極措施,大力加強在這一領域的監管。2016年,我國共取消了110個綠色食品產品的標志使用權,是近幾年“摘牌撤證”數量最多的一年,進一步向全社會釋放了“從嚴監管,發現問題,堅決出局”的信號。近日,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在2017年綠色食品產品質量抽檢中,發現3個產品鎘均超標,依據綠色食品相關標準,這3個產品被確定為不合格產品。
“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實際上應該是中國食品安全的一道屏障,但是現在利益的東西摻雜的太多了,對于中國的農業發展、食品安全實際上起到了一個很不好的作用,首先是這三個概念之間怪異的關系,三個標準之間到底哪個才是真正應該留下來的?比如無公害產品,既然不禁止使用農藥,那如何評判?這個標準的科學意義在哪里?相對于我們吃的普通的蔬菜,你又高在了哪里?不能僅僅高在價格上吧?”鄭風田表示。
而對于最高標準的有機食品,在消費者的概念中就是更健康、更貴,朱毅則表示,有機食品最早的時候是出于環境保護的心理,希望有一種耕作方式在生長過程當中不使用非天然的化學物質,本身不經過基因改造,加工過程當中也不使用化學添加物,講究純天然,這樣衍生出來有機食品的概念。真正的有機食品,它的生產成本會很高,價格也會很高。但是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科學家先后進行了200多次的獨立試驗,對比有機食品和傳統食品在營養成分上的差異,始終沒有找到充分的證據,說有機食品比普通產品有更多的營養價值,在維生素、微量元素上,差異都非常的小。她表示,在目前的狀況下,沒有必要盲目迷信有機食品。在我們國家,有機食品還存在一些亂象,比如說夸大虛假宣傳。
目前,不少專家都建議建立可追溯體系,但是鄭風田則認為現在市場上流行的可追溯體系,其實也并不能杜絕造假現象,以前是花錢買認證標識,現在則是可以花錢買二維碼,并不能改善當前這種市場上造假的現象。關鍵還在于監管力度提高,讓認證機構以及生產企業的違法違規成本升高。
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將扮演關鍵角色!安还芪覀儸F在講的綠色產品是否和國際接軌,但是中國提出的綠色的概念是非常好的,這個與國際是一致的!编嶏L田說。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科學家先后進行了200多次的獨立試驗,對比有機食品和傳統食品在營養成分上的差異,始終沒有找到充分的證據,說有機食品比普通產品有更多的營養價值,在維生素、微量元素上,差異都非常的小!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
“消費者沒有能力鑒別、企業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認證機構缺乏監管的力量,而且違法者的違法成本較低,這些都是導致綠色產品、有機食品市場亂象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政府監管部門變成‘有牙的老虎’!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
■名詞解釋
無公害食品:2002年,農業部發布《全面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正式推出“無公害食品”概念。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的生態環境質量,生產過程必須符合規定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規范,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控制在安全質量允許范圍內,安全質量指標符合《無公害農產品(食品)標準》的農、牧、漁產品(食用類,不包括深加工的食品)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識的產品。不完全禁止使用農藥化肥。
綠色食品:1990年,中國正式宣布開始發展綠色食品。綠色食品是指產自優良環境,按照規定的技術規范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產品安全、優質,并使用專用標志的食用農產品及加工品。綠色食品標準是應用科學技術原理,結合綠色食品生產實踐,借鑒國內外相關標準所制定的。不完全禁止使用農藥化肥。
有機食品:2003年底,農業系統有機食品認證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有機食品的要求包含生產基地在三年內未使用過農藥、化肥等違禁物質;種子或種苗來自自然界,未經基因工程技術改造過等。完全禁止使用農藥化肥。(王騰騰)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食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食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食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食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2427031969 郵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