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br id="8gwur"><source id="8gwur"></source></wbr>

    <sub id="8gwur"><listing id="8gwur"></listing></sub>

    中食網 -> 新聞 -> 正文
    煎餅馃子應不應該有標準?
    時間:2018-03-24 10:12:38 來源:北京日報

    《舌尖上的中國3》再次帶火了天津煎餅馃子,也讓何謂“正宗”成為熱議話題。近日,新成立的天津市煎餅馃子協會表示,將為煎餅制定統一標準。這一消息反而引發了網友們的更多討論:如果煎餅馃子都一個味兒了,還有什么樂趣?

      行業協會制定推薦標準,為煎餅馃子畫張“標準像”,本無可厚非。不過轉念一想,對于這個遍布大街小巷并已走出國門的市井小吃而言,必然一地有一地的做法。即便在發源地,老天津講究傳統吃法,學生黨喜歡花樣百出,白領一族則需要營養搭配……多樣多元的煎餅,正對應著消費者個性化、多層次的需求。只要符合食品安全衛生要求,攤出的煎餅大家愛買,便無不可。出臺制作標準,又或者像某位網友那樣搞出個“煎餅馃子白皮書”來捍衛“正宗”,“以自帶雞蛋為榮、夾帶火腿香菜為恥”,未免有些過于矯情了。

      中華美食的魅力,某種程度就在于從來“不標準”。翻開菜譜,常用量詞就是“少許”“適量”“一小把”。即便是同一道菜,一千雙手會做出一千種味道,烹飪火候、食材分量、燒制時間等均無確數,頗有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意思。也正因此,方有“吃貨”不辭辛苦穿街走巷,非要吃這家的宮保雞丁,那家的炸醬面。而從歷史長河回望,再傳統的食品,也不會一成不變。比如,“煎餅馃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33年的《大公報》上,天津煎餅馃子更是有600多年的歷史。今天的煎餅馃子再傳統,也不會是當年的模樣。正是不斷地改良創新,后人才能在這一口吃食中感受生活的智慧。

      食物不只有果腹之用,還承載了豐厚的記憶與念想!栋鍢蚣視防飳,“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舌尖上的味道,與每個人的記憶相連;味蕾的堅持,往往蘊含著個體的情愫:或是一抹鄉愁,或是濃濃親情,或是時令風俗……這些年,每當有關食物“標準”之爭,譬如粽子應當甜還是咸、過年該吃餃子還是湯圓等,都會吸引網友興致勃勃群起“論戰”,正是因為食物背后,飽含著一方水土一方人太多彌足珍貴的獨家感受,這些和流水線無關的東西,又如何能夠千篇一律地被“標準化”呢?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某種風味食品想要傳承與推廣,可以有些推薦標準和規范,但用不著那么刻意和刻板。畢竟,當一種食物真正嵌入了人們的生活,就有了無限的生命力,又何愁流傳不下去呢?(胡宇齊)

    分享到:
    中食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食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食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食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食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2427031969 郵箱:2427031969@qq.com。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