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 韋爾楊
12 款來自原產地、出自大師之手且等級統一的代表性名茶,每罐重量都是4克,價格都是50元/罐。換句話說,小罐茶金罐銷售的所有茶品,不分茶類,均為6250元/斤。
這樣的價格,算不算貴?行業內外,眾說紛紜,似乎更多的是質疑。但眼睛雪亮的消費者們都以實際行動——掏腰包來為小罐茶點了贊。小罐茶為何能在如云似海的中國茶企中脫穎而出、一“泡”走紅并成為被模仿甚至被“山寨”的對象呢?
原因很簡單,品質和標準。小罐茶從種植、采摘、加工、包裝到銷售品飲,將整個茶產業鏈一貫到底,竭盡全力為保障茶葉品質服務,并逐步構建起自己的標準體系。
“大師”站臺,茶品有靈魂
驚蟄一過,很多花便扎堆開放了。安溪虎邱鎮高建發茶莊園里,隨山勢起伏的茶田間,點綴著桃花、櫻花、山茶花等春花,爭奇斗妍,好不熱鬧。
望著自家茶園里的明媚春光,高碰來的腳步不知不覺地輕快了起來。他時而撫撫花,時而又彎下腰看看茶叢間冒出的新芽,那神情就像在端詳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同許多制茶師一樣,高碰來的話很少,也不善于表達,和他打交道的多是一枚枚青青茶葉。在他眼中,每一次制茶,都是人與茶的互動交流的過程,或者說是一種“對話”。只有真正深入到茶里,摸清它的“脾性”,才能做出一泡好茶。
福建是中國烏龍茶的發源地及重要產區。烏龍茶屬于半發酵茶類,最考驗制茶師傅功力的地方也正是在“半”上,曬青、做青、殺青、烘焙,每道工序環環相扣,都要做到恰到好處。因此,要做出一泡“七泡有余香”的正味鐵觀音,無疑需要過硬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
高碰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安溪烏龍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從18歲開始,高碰來就下苦功學習制茶技術。烘焙是鐵觀音初制工藝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一個很能體現制茶師“功夫”的環節。高碰來在積累前人制茶經驗的基礎上,獨創了“五波烘焙法”。這一焙法的最大優點,就是能夠根據鮮葉的特點,靈活掌握調整烘焙的時間和溫度,將“看天做茶、看茶做茶”的古老制茶技術原則發揮到爐火純青。
每款小罐茶背后,都有一位像高碰來這樣的大師,鄒炳良(普洱茶)、戚國偉(龍井茶)、王順明(大紅袍)、林振傳(白毫銀針)、林乃榮(茉莉花茶)等。他們專注于做茶,對茶懷有虔敬,制茶精益求精,每一泡都蘊藏著赤誠匠心。如同畫作之畫家,每款茶都是各位大師的代表作,不僅有手作的溫度,還有文化靈魂。
源頭嚴控,贏在“起跑線”
近些年來,隨著農殘、重金屬、有害微生物等事件一次又一次地把茶推到風口浪尖,即使是知名品牌茶企也未能幸免,加之各種謠言的推波助瀾,讓神經早就脆弱不堪的消費者們更加疑惑和不安:市面上的茶,到底還能不能喝?
沿著茶產業鏈向上追溯,一杯茶,最初的形態是茶樹上的鮮葉,它的好壞對成茶品質有決定性作用。因此,茶從源頭開始就必須嚴格把控。
作為源頭的前提是每一片茶青都應出自原產地乃至最核心產區。就跟“南橘北枳”的道理一樣,所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茶,其標志性的色、香、味、韻,都是某一地域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孕育出來的,并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產自非原產地的茶,從外形上看別無二致,甚至比“正山”做得還要美觀,但一開湯,高下立見。就拿鐵觀音來說吧,除了安溪,華安、大田、尤溪、壽寧等省內地區,江西、云南、貴州等省均有出產。相比之下,后者的“音韻”會遜色不少。
高碰來打理的茶莊園,海拔均在850米以上,茶園里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植被,并根據不同的季節套種觀賞花卉。這些花卉的花期基本與茶季同步,形成“兩季茶,兩季花”的模式,即春開油菜花,秋開格;,與茶叢交織如彩錦一般爛漫繽紛。
“套種是一種常見的茶園栽培管理方式。利用茶樹與其它植物相互依存的關系,來改良土壤,調節小氣候。譬如,油菜花可以吃,也可填埋肥田。格;ǚN植密度大,花香會有驅蟲的作用。今年如果不是為了讓土壤休養生息,往年這個時節,油菜花已經盛開,就會吸引很多游客來茶山游玩!备吲鰜碚f,“不但茶、花套種,茶園梯壁還種上草,可保溫、保水,草刈除填埋后,還能作肥料,這有利于茶樹生長、病蟲害防治!
生長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中,茶葉原料自然優質,就先贏在了“起跑線”上。但,這還僅僅是開頭。鮮葉經制茶師之妙手變成毛茶,還要經過精制,才能成為茶品,這一過程中的安全衛生質量同樣不容忽視。高碰來制作鐵觀音的茶廠是按照日本食品級工廠來建設,茶葉安全程度不言而喻。
像高碰來這樣橫貫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實力派合作伙伴,正是小罐茶團隊耗費4年多時間行走了40萬公里尋找到的。高碰來說,從2012年開始,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每年都會來一次,看看茶山,泡泡茶。
統一標準,消費更簡單
“小罐茶要做‘最干凈的茶’,他們對茶葉品質標準的要求,絲毫不亞于日本客戶!备吲鰜碚f。
小罐茶的茶品“質”成一格,從形、色、香、味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套近乎苛求的甄選體系。小罐茶副總裁徐海玉介紹,僅揀剔這道工序,就耗費了很高的人力成本,如果加上上游合作伙伴在揀剔環節的付出,每公斤茶的人力成本就要200元。
高碰來抓起一把凈茶,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鐵觀音通常是七斤鮮葉制得一斤毛茶,而要成為“小罐茶”,根據對方的要求,必須經過4次人工篩選揀剔,揀掉茶梗、發酵不勻的葉片、粗老葉及非茶類夾雜物,色澤、整碎不一的茶也要挑出來。挑揀后,一斤毛茶只剩25~30%的精茶。成本之高,可見一斑。
除了依托合作伙伴現有的茶園基地、加工工廠等基礎設施外,在2017年底,小罐斥資15億元正式開工建設黃山中央工廠。據介紹,這家工廠是按工業4.0標準打造的現代化智能工廠,并致力于打造成一個創新基地與集多重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
“我們通過投資上游,建立更高的標準來推動上游進行現代化生產管理,從而推動中國茶傳統生產方式的標準化和智能化升級!毙旌S裢嘎,未來小罐茶的所有原料,除了上游管控之外,在進入黃山中央工廠前,每批次都要通過兩個機構的檢測,而出廠的產品還要在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再檢測。這意味著,一罐小罐茶要“過五關斬六將”,才能正式面市。
此外,從2018年開始,小罐茶還將組建茶園管理和茶葉自動化加工設備研發這兩支專職團隊。其中,茶園管理團隊將負責在所有合作伙伴中推廣生態管理方式,逐步將茶園轉變為有機茶園模式,并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小罐茶的“五星級”茶莊園。按照規劃,這些茶園將成為“可管控茶園”,再加上占比20%的自有茶園,一起構成小罐茶茶園基地的“版圖”。
如此嚴苛的標準,從形成到實踐,是小罐茶團隊4年多來漫漫尋茶途程的成果,也是他們出發的理由。當他們深入中國名優茶主產區、踏遍茶山、嘗過百家茶后,杜國楹才看清了茶行業這片“森林”的真面目:定位為農產品,有名茶,卻無品牌;定位為文化產品,高高在上,不接地氣。二者的共性是:無標準。
作為世界第一的產茶大國,中國擁有六大茶類、數千個品種,而由于自然環境、采制手法、貯藏方式等差異,又使茶產生千差萬別的品質。其看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對于大多數不懂茶的普通消費者來說,卻是眼花繚亂,莫衷一是,而且,市場又普遍存在魚龍混雜、價高質次等亂象,以至于茶行業在他們心目中似乎“水”很深:“買時分不出好壞,喝時程序太復雜,送時又沒有明確價值”。
小罐茶既跋山涉水——通過攜手名優茶大師,建立起好茶的認知標準;又豪擲億金——通過制定嚴苛標準、建設現代化智能工廠、組建專職團隊等,將標準推行貫徹到底,并承攬了平衡成本這項復雜瑣碎的工作,這一切正是為了消除這些“痛點”。最終呈現在貨架上的茶品,不論茶類品種,都是統一等級、統一品質、統一重量、統一價格,大大減少了消費者的選擇顧慮,讓茶葉消費變得更簡單、更輕松。
科學包裝,保證茶本真
事實上,打“大師牌”“原料牌”并非小罐茶首創,小罐茶的過人之處在于敢于花大成本來整合與創新。
小罐茶這匹“黑馬”,在短時間內讓業界刮目相看并記住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包裝——小罐。這只簡約的小茶罐給茶行業送來一陣“清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在茶界掀起了一陣模仿的熱潮。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多家品牌茶企都推出了各式各樣的小罐包裝,規格也是4克裝。
小罐看似普普通通,背后卻蘊藏著諸多細節。據悉,這款鋁制小罐包裝是小罐茶團隊專門邀請日本知名設計師、歷時近3年、花費500萬才最終出爐的。同時,包裝還采用了真空充氮技術,來隔絕空氣。與之配套的是,小罐茶還打造出世界首臺全自動直線型鋁罐茶葉灌裝封口機,解決自動化封膜過程中充氮保鮮的問題。
按小罐茶的說法,“氧氣、水分、異味等,都會對茶造成傷害”。因此,充入氮氣,排出空氣,能避免“傷害”,還能減少茶葉斷碎,盡可能保證外形完整。當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小罐茶都用充氮包裝,像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白毫銀針、大紅袍就不充氮。
其實,包裝是小罐茶精品戰略的外在表現之一。面對消費者時,包裝發揮的不僅是儲藏功能,還傳遞著產品、企業文化的輸出。因此,在精品戰略指引下,小罐就不只是簡單的包裝物了,在客戶體驗的細節上,比如因為沒有現成可參考的封膜工藝,為了確保最佳的用戶體驗,小罐茶通過“一年撕3萬張鋁膜”的試驗來實現“密封性和好撕之間的最佳平衡”。甚至做這項工作的同事,被小罐茶內部譽為“首席撕膜官”,這聽起來似乎更像是個噱頭,但一張外膜的反復測試卻充分體現了包裝設計的人性化。歸根結底,還是回到茶品本身:保證茶本真,最大限度地將大師做的茶“還原”到消費者杯中。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食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食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食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食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2427031969 郵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