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日前發表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劉濤作為合作作者的國際1KP項目(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成果。作為目前已完成的全球規模最大的基因組研究計劃,該項目歷時9年,總計完成了1124種植物(包括藻類220種)的測序,1KP項目為人們了解10億年來的綠色世系植物從水生到陸生,以及不同類群的進化提供了框架和背景知識。
1KP項目由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Gane Ka-Shu Wong于2008年11月發起,來自130多個國內外單位近200名科學家參與了這項工作。其中,劉濤團隊負責41種重要大型海藻轉錄樣本制備和進化分析,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于軍領銜負責轉錄組數據處理和注釋,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轉錄組測序和組裝等工作。
“這項工作也是中國海洋大學深度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為我國經濟藻類分子育種技術開發與良種選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劉濤說。
對于“主攻”海帶研究的劉濤而言,能完成海帶基因組的測序工作讓他欣喜不已。如今,劉濤團隊采用分子輔助選育技術培育出了“三!焙缕贩N,標志著我國海帶遺傳改良技術已從群體選育、細胞工程育種正式邁入分子育種時代。
“未來我們可以像現代生活中的商品定制一樣,根據養殖戶的需求定制培育個性化的海帶品種!眲f。
除了海藻研究,牡蠣和扇貝育種也捷報頻傳。黝黑發亮的長牡蠣“海大3號”是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院長李琪團隊剛獲頒新品種證書不久的“寶貝”。“我們是牡蠣養殖大國,但還不是強國!崩铉鞅硎,這也成了他從事牡蠣新品種培育的動力之源。從我國自主培育的首個牡蠣品種長牡蠣“海大1號”填補了我國牡蠣良種培育的空白開始,李琪團隊經過8年攻關,長牡蠣“海大2號”驚艷亮相。
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長牡蠣相比,“海大2號”平均殼高、體重和出肉率分別提高39.7%、37.9%和25.0%以上,被大家稱為牡蠣界的“土豪金”。
“實際上,在水產育種的道路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敝袊こ淘涸菏、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院長包振民說。包振民團隊突破了低成本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技術難關,開發了貝類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系統,為扇貝品種的更新換代奠定了基礎。包振民領銜完成的成果“扇貝分子育種技術創建與新品種培育”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高效率、高水平的扇貝育種技術體系,使扇貝養殖業像農業、畜牧業一樣有良種、良法,能高效、平穩、健康地可持續發展。”包振民一直致力于推動海水養殖業走上“綠色道路”。在9月底舉行的首屆世界海洋科技大會上,包振民表示,“青島是我國海水養殖技術的發源地,水產養殖業應走綠色發展之路,要做到系統生態化、機械信息化、養殖良種化、產品安全化、市場多元化。水產業本質上是一個綠色、低污染、高產能的產業,在整個動物養殖中水產養殖的效率比畜禽高10倍,因此水產業對于中國農業轉型升級也十分重要。”(唐鳳)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食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食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食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食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2427031969 郵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