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媒介中心主辦的第24期“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之“氣候、環境與生活”專題沙龍日前在北京舉辦。沙龍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潘月鵬提出,來源于農業生產活動的氨氣可能沒有人們過去想象中的多。
潘月鵬以《聊聊氨在重霾污染里擔任的角色》為主題,介紹了空氣中氨氣的濃度上升帶來的危害和產生原因。他提到,1909年,德國科學家哈伯第一次用空氣合成了氮肥,使人類擺脫了依賴天然氮肥進行農業生產的局面。人造氮肥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農業發展,增加了糧食產量,也讓人口的大量增長具備了條件。
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規;,含氮化肥的大量投入,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土壤退化、水體富營養化以及大氣污染等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有科學家甚至提出,從農田揮發出的氨氣進入空氣,與工業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產生反應產生顆粒物,是導致我國霧霾加劇的關鍵過程。
潘月鵬團隊通過在重污染期間對大氣氮同位素源解析發現,我國城市觀測到的高濃度氨氣與化石燃料燃燒源排放有關,而區域農業源的“貢獻”并沒有想象中的大。其團隊的觀測結果顯示,在空氣質量較佳的天氣情況下,空氣中的氨源主要來自農業源的區域傳輸;而在空氣質量不佳的情況下,空氣中的氨源就非常復雜,局地的燃煤過程、機動車的排放、電廠氨逃逸是主要貢獻者,農業源的比重下降。
潘月鵬認為,未來需要更多關注“非農業源”氨氣排放,控氨減排也刻不容緩。在空氣中氨氣來源不明的同時,還存在著氨氣去向不清的問題,如果一刀切地過度治理恐會加重南方酸雨現象等負面效應,氨氣的治理策略仍需要系統的評估?傮w來說,涉氨行業的排放控制與綜合治理將成為再現青山綠水藍天的重要措施之一。(于樂)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食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食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食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食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QQ:2427031969 郵箱:24270319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