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5年,中國進口食品市場環境變化巨大。這一年,利好不斷,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中韓和中澳自貿協定生效、跨境購和自貿商城開始興起,跨境電商平臺紛紛“跑馬圈地”,微商掀起“全民海淘”“全民代購”熱潮。近年來,極具消費潛力的中國進口食品市場吸引了一大批經銷商試水。然而,看似前景一片大好的進口食品市場實則暗流涌動,稍有不慎便會被市場淘汰。
在2016年,這些新變化將給進口食品的經銷商們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新規條款中又有哪些細節該重點把握?2016年做好進口食品應了解政策、關注變化,認清行業發展態勢。

政策法規
新法條款增多細節需要注意
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在201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與2009版食品安全法相比,涉及食品進出口的第六章由原來的9條增至11條,相關條款在適用范圍、監管部門、懲罰力度等方面上都有所調整。
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更加強化進口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以往只有食品生產商需承擔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的責任,現在進口總代理也將成為生產經營者的主體,一旦有質量問題,也同樣將追究他們的責任。
進口企業將面臨新的經營風險,國家嚴禁銷售質量不合格和添加劑超量超范圍的進口食品。如果被抽檢到有問題存在,產品將面臨被銷毀或者退運的風險,進而會產生巨大的金錢損失,并錯過最佳的銷售期。相關專家表示:“為了規避產品被銷毀或退運的風險,進口企業應著重做好產品進口之前的合規預審。除了要注意進口食品質量和合規添加物本身,還應該注意生產日期、保質期的規范標注等硬性要求,確保所有食品都有清晰合規的中文標簽!
如果不合格的進口食品被終端執法部門查出,進口商將會負擔怎樣的法律責任呢?據了解,如果只是標簽、說明書等存在瑕疵,但不影響食品安全也不會誤導消費者,會由相關監管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2000元罰款;若主觀生產、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了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索賠支付價10倍或者損失3倍的賠償金,若是非主觀原因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可以免除處罰,但需在沒收相關食品的同時,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另外,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國家開始加強對網絡銷售的食品進行監管,消費者如果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購買食品使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可以要求入網食品經營者和食品生產者賠償。因此,從事電商的企業要格外注意所售產品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人民幣匯率下跌多措施規避風險
2015年“8.11”匯改、人民幣入籃SDR、美聯儲加息、人民幣匯率指數發布等一系列事件導致人民幣匯率跌宕起伏,整體呈下跌趨勢。2015年12月31日,在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為6.4943,全年累計下跌2896個基點,貶值幅度達4.46%,繼2014年貶值2.42%后連續第二年出現年度貶值。整體看來,人民幣匯率主要以“8.11匯改”為分水嶺,1-7月先貶后升,而匯改后,人民幣匯率在經歷短暫上行后,又趨于貶值。
2015年進口食品的復合增長率與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有著緊密的聯系。據了解,2015年1—8月份,進口食品復合增長率維持在23%左右,與往年相比,略微有所下降。但是1—11月份的進口食品復合增長率基本跌到4%左右,本該是圣誕、元旦、年貨等節日備貨旺季的9—11月份,進口食品復合增長率卻一落千丈,很多進口商開始持觀望的態度。盡管下跌如此嚴重,進口食品4%的復合增長率仍然是我國所有進口品類和出口品類中唯一一個正向增長的復合增長率。
中糧進口食品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姚崢認為:“人民幣匯率的下跌是一種不可控的經濟環境,2016年人民幣匯率預計還有貶值空間。人民幣匯率的下降對于中國進口食品發展是有較大影響的,中國企業應該積極地采取有效手段規避由匯率帶來的風險!
據介紹,應對匯率變化的方法除了有效的金融手段外,還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改變對外貨幣結算策略;第二,調控采購貨幣區域產品的比例,加大發展中國家和商品型貨幣國家進口食品的采購量。